乌溪走笔

陈金盛
2021-03-07


pexels-photo-219867.jpeg


走进莲花县坊楼镇政府所在地九都垅,你不必浏览那栉次鳞比人烟辏集的古老村落,也不必驻足那忙碌拥挤喧嚣不休的乡村小街,更不必欣赏乌溪河畔那碧绿的田野,逶迤的群峰,苍翠的山峦。如有兴趣,你可以在冬天的火塘边,夏日的树荫下,听听古稀老人对远古的怀想,对往昔的呼唤。那时,你将会如痴如狂,情不自禁的像走进了一幅古老而又神奇的画卷。

晴空白练沐西坤,半落青天汉水源。

吹作珠泉趋万壑,散为云雨润千秋。

碧川高收长虹影,雪瀑斜分浅黛痕。

却喜巉岩尘不染,清水引取到匏樽。

这是清朝陈迥先生所作的《白水岩》一诗。白水岩,座落在乌溪河上游罗汉司镇上。她以“半落青天”的磅礴气势,“晴空白练”的生动形象,独领了乌溪河畔这块沃土的风骚。一千年?一万年?抑或是亿万年?她一直是这样无休无止的从“青天”而落,又无穷无尽的向东方流去。是西天王母对此情有独钟?还是东海龙王与这里有一种割舍不得的情缘?难怪陈迥先生科场高中后不想做官,却在这里结庐而居。早晨看红日从千山万壑中冉冉升起,晚间听山风阵阵掠过竹林。“卷帘唯白水,隐几傍青山”。涛声依旧,万籁俱寂。翻翻书,抚抚琴,吟吟诗,把人生的困顿,官场的烦恼付之于行云流水。“躲进小楼成一统,管它春夏与秋冬”,做官哪里有这般快活哟。

灵山胜水,似乎历来就与文人墨客有不解之缘。如果说,陈迥先生的诗用神来之笔为白水岩赢得了千古美誉,那么,另一位老先生陈闻礼却为“潮水洞”深邃莫测的神韵,而终身执著地栖息其间,那又是另一番佳话。

曾上吴峰纵远观,海门风雨吼蛟寒。

空山剩有虚亭在,也涌云涛绕画栏。

潮水洞在白水岩东面一里之遥的山坡上。史载潮水洞“洞水浩淼,每子午二时则满。汹汹内自出,戛然鸣球,阴风怒号如鼓角半空,铁骑千里。汹汹乎广陵钱塘之涛无以过之。”明嘉靖年间,族人陈闻礼先生构“观潮亭”于洞口,栖息其间,自号“潮洞居士”。他常与一二知交登东皋以舒啸,临清流而赋诗。乾隆年间,莲花同知李其昌也曾浪迹江湖,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,难怪他一见此景,立即便想到了汹涌澎湃的钱塘江潮,写下了这首咏叹潮水洞的千古绝唱。

    出潮水洞,沿乌溪河而下,乃天堑峙砻口。这里两岸“悬岩曲通壑径,行者如缘壁,若瞿塘栈道”,此处自古是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。大革命时期,陈竞进等革命先驱率领红军战士,凭借这战略要塞,在此伏击白匪,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。峙砻口东面山坡上,红军七十二烈士就长眠在这里。当年的硝烟早已消尽,而昔日的古栈道,如今却变成了宽阔的319国道。

登临送目,乌溪“其水涵澄,绕抱碧峰。下若湘水绿,武夷曲。下流筑陂,盘石错出,水石相搏,合而有声”。这“陂”就是现在的“高陂”。相传是观音娘娘为解先人旱魔之苦,点化仙人而成。因而世人又称之为“仙人陂”。

一去不复还,江流日夜渲。

雷怒惊狮吼,雪浪翻龙涎。

鳞戏吞吐月,马逐迳来烟。

千载江门迹,锁断楚云天。

神奇的传说无从稽考,然而此陂却是实实在在的自古就有的。难怪清人吴舫翁常偕诸友来此“渡桥径洲,穿林涉巘,纳荫步风,倚石坐月,轻不之返甚至归乌”(清·吴云《乌溪记》)。

流水有声惊世变,青山无语着人迷。当年陈大法公栽下的乌蔸蕗萁,早已漫山遍野,处处新绿。以乌蔸命名的“乌溪”也年复一年的流淌到今天。乌溪啊乌溪,古往今来,您是这样的令游子魂牵梦绕,又是这样的令来此的迁客骚人留连忘返。您是神奇而壮美的画卷,展示了亘古不变的风姿;您是古老而旷远的乐章,颤动着令人陶醉的旋律;您是恬淡而蕴藉的诗句,倾诉着世人对您无限的神往与眷恋。

不必说培文塔的峻逸,古龙菴的修竹,文渊阁的垂柳,聚魁阁的古樟;也不必说德星桥的功德,石屋冲的神秘,杉子山的传奇,潜网山的独特。乌溪啊乌溪,您的每一颗石子都记载着一个个故事,您的每一朵浪花都闪耀着迷人的光华。如今,时代已经全新,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在乌溪腾起。年青的乌溪人哟,正以满怀激情去开拓进取,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
——原载《乌溪陈氏族谱·首卷》2005


阅读463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写评论...